日前,西安市建筑节能协会发文称,近期,西安市混凝土行业面临商业承兑汇票兑付风险、融资环境紧缩、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造成的资金压力增大,加之受本轮疫情的冲击,导致市场需求受阻。协会特发布风险防范提示及倡议:
一、加强行业自律建设,树立诚信经营理念,混凝土企业间加强信息互通,供需双方或各企业之间发生纠纷时,其他同行企业严禁直接介入,应当尊重合同约定,避免破坏已有的合同关系,侵害同行的合法权益。
二、严控安全质量底线,特别是在原材料有效供给不足的情况下,更要严把原材料质量关,坚决抵制恶意低价竞争行为,杜绝以牺牲质量换取利润空间。
三、强化资金风险防控意识,加强商票收取时风险审核,必要时拒收商票,梳理应收账款,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垫资计划,减少坏账损失和资金周转风险。
四、各企业应严守契约精神,提升履约能力,全面履行合同义务,针对违约行为要采取积极沟通协商的措施解决,必要时可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严禁采取恶性讨要方式。
五、优化调整签约结构,随着“房住不炒”政策的推进,房地产由重点开发转化为重点销售,预拌混凝土行业要提前策划和布局,优化签约结构,确保良性可持续运营。
六、注重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企业应紧紧围绕“双碳”、环保政策制定企业发展规划,科学合理逐步增加、改进设备、技术、工艺,规避一次性投资较大的资金风险或设备设施不合规导致的停工停产风险。
各企业须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规范要求,夯实自身基础管理,加强履约服务,严把产品质量,严守自律公约,加强与行业协会相关机构信息互通,共同维护和保障行业和谐、稳定、健康发展。
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预拌混凝土产量达32.9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9%,创历史新高。2021年,全国预拌混凝土(C30)年度均价为433.5元/立方米,较上年均价略高2.2元/立方米。
预拌混凝土行业实现了“十四五”的平稳开局,但具体分析来看,开局之年既有喜也有忧。 预拌混凝土除了产能严重过剩、地域发展不平衡以外,全行业应收账款不仅居高不下而且仍在陡增,应收账款数额巨大的现状,已成为影响当前预拌产业高质量发展最突出的问题之一。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年末,混凝土及水泥制品行业的应收账款达9119亿元,几乎占到当年营收的一半,创下新高。
从各地企业反馈的信息看,大都存在应收账款形势严峻的突出问题。同时随着行业竞争的加剧,预拌混凝土企业合同履约质量及回款率不断走出新低。据了解,行业整体回款情况较上年降低30%,应收账款额在历年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仍在剧增且回款周期加长,银承、商票占比加大,企业资金成本增加,资金周转、回款压力达到近年来顶点,企业资金周转率和周转次数降低,融资成本和还贷风险加大。这都预示行业企业经营风险在增加,尤其是资金风险正在加剧。
混凝土企业为何深陷应收账款“泥潭”?
1、 目前多数地区混凝土市场呈现“僧多粥少”的状态,混凝土企业在承揽业务过程中竞争异常激烈,一些企业为了拿到更多的市场,不仅不断降低价格,还增加很多“优惠”措施,比如降低付款比例、垫资施工、延长支付期限等等。商混行业大,但企业分散,市场混乱,想获得市场话语权可谓难上加难。
2、 太容易被“找茬”。混凝土产品可以产生争议的环节太多,从质量、数量到送货时间等环节,都容易产生争议,而混凝土在这些环节又难免产生一些瑕疵,因此常常被抓住把柄,扣款或拖延付款。
3、 票据多,管理难度大。混凝土行业普遍实行一车一票,一个搅拌站一年的送货单达到数万张,甚至更多,这么多票据要实现有效的管理,难度相当的大。
4、 收货人经常变更。受现场条件制约,在送货单上卡子的基本上是外协农民工或层次较低的管理人员,这部分人员流动性很大,在产生纠纷时无法确认其有效身份。
5、 销售对象层次参差不齐。混凝土企业销售产品的对象差异非常大,有总承包企业、专业承包企业、劳务分包企业,跨度比较大,从特级总承包资质企业到没有资质,从注册资金几亿到几万都有,老板学历从博士到小学都有。
6、 混凝土行业销售均属于赊销。混凝土行业发展到现在,在销售中现款交易或给付预付款的极少,绝大部分还是赊销。
7、 公章使用不规范,合同签署人无有效的授权。由于众多的项目都是由外地建筑公司承接,其仅仅在本地派出项目部,在混凝土销售合同签署时也仅仅使用项目部的印章,而不是其法人章或合同章,在产生纠纷时对合同主体的认定存在一定的困难。
8、 营销人员业务水平较低。目前混凝土企业销售人员的业务水平普遍较低,文化水平平均不到高中学历,对混凝土的专业知识、合同管理的相关知识以及法律知识掌握较为欠缺。
加之,2021年是房地产行业面临巨大变局的一年,地产企业时而爆雷,多家房企面临债务危机,引发多项连锁反应,投向房地产资金逐步减少,行业融资环境仍然紧缩,加之疫情等不确定因素,致使混凝土企业在回款方面也遭遇到了更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