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26日,绿地所有的境外美元债都在突然暴跌,而且都在往外抛售绿地债券,背后原因就是很多投资者藏龙卧虎,有内幕消息,提前知道,春江水暖鸭先知的道理。绿地是真真实实的国资企业,前三股东中的两大股东上海地产及上海城投,这两家都是上海国企,合计持有绿地46%的股份。三家负债率爆表的国企央企,中交、绿地、首创。
5月27日,绿地控股(600606.SH)公告称,受疫情及行业逆风影响,公司5亿美元债正在寻求展期。
美元债拟展期公告
据公开资料,上述美元债发行人于2019年6月25日,当前余额5亿美元,息票率为6.75%,到期日为2022年6月25日。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绿地控股美元债展期,此前已有风声,并在资本市场引发震动。
5月26日下午,绿地控股所有境外美元债突然暴跌,而且大量PB都在往外抛售债券,其中上述5亿美元债暴跌25美分。
27日上午,绿地控股存续美元债继续急速下跌,其中该5亿美元债再次下跌25美分,报价低至40美分以下。
同日,绿地控股召开了固收投资人电话会议,管理层对2022年6月25到期5亿美元债的展期表示遗憾和抱歉。
会议称,今年3月中下旬上海爆发疫情,全国50%售楼处关闭,绿地控股合同销售额4月同比跌幅57%,5月跌幅也较大。
因此,绿地控股针对6月份这笔债券进行征询,展期一年,且加入了一个认购期权,只要公司恢复偿付能力,就能全部赎回。
尽管此前,绿地控股在美国纽约卖了两栋楼,交易对价3.6亿美元,但因开发贷1.8亿美元,且公司仅拥有70%股权,再加上扣除佣金款项,回到香港的仅剩下5000万美金,不足以覆盖偿还金额。
绿地控股表示,公司计划3年出售2000亿资产,每年500亿-700亿,包含自持商业、办公楼和酒店等。其中一季度已经推出55个大宗项目,合计132亿元。
近年来,绿地控股严重依赖房地产销售、资产处置和在岸银行贷款再融资所产生的现金流,以满足公司到期短期债务。
据统计,目前绿地控股存续美元债11只,存续规模42.7亿美元,其中一年内将有26.2亿美元债到期,公司面临集中兑付压力较大。
今年下半年,绿地控股将有5只境外债到期,其称有能力兑付后面的债券,公司内地销售回款主要取决于疫情和销售情况,预计6月份能恢复到之前水平。
此前,绿地控股信用资质已恶化,多家国际评级机构下调其评级。
5月23日,标普将绿地控股长期发行人信用评级从“B+”下调至“B-”,并将公司担保的高级无抵押票据长期发行评级从“B”下调至“CCC+”。同时将绿地香港控股有限公司的评级从“B”下调至“B-”。所有评级都被列入负面影响信用观察名单。
标普认为,绿地控股的流动性在未来12个月内仍将面临压力,公司将现金资源用于偿还债务,其可用现金被大量消耗。
不过,绿地控股称境外评级下调不会造成挤兑,公司融资结构74%是银行贷,境外的贷款仅占3%。
从股权结构看,绿地控股的第一大股东为上海格林兰投资企业(有限合伙),其是以张玉良为首的绿地职工持股会,持股比例为27.31%。
另外,上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和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均为上海国资委控股企业,但二者目前并不是一致行动人,其合计持有绿地控股46.37%股份,公司无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
2021年,绿地控股实现销售额2902亿元,同比减少19%,其中第4季度大幅下降57%。
今年前4个月,由于上海疫情,绿地控股销售额仅397亿元,同比减少56.1%。
据克而瑞数据,2021年绿地控股以2757.9亿操盘金额位居房企第11名;以2205.9万平方米操盘面积排名第6,属于大型国有房企。
截至2022年一季末,绿地控股总资产为14046.3亿元,总负债12370.1亿元,净资产1676.2亿元,资产负债率为88.07%。
从“三道红线”看,截至2021年末,绿地控股剔除预收账款后的资产负债率为83.7%;现金短债比0.81;净负债率91.6%,,仍有两条红线未达标,属于“橙档”。
分析债务结构发现,绿地控股主要以流动负债为主,占总债务的88%,占比偏高。截至2022年一季末,绿地控股流动负债超万亿,其中应付账款超3000亿,其一年内到期的短期债务合计有930.19亿元。若再加上302.99亿应付票据及交易性金融负债,绿地控股的短期有息负债总规模有1233.26亿元。
相较于短债压力,绿地控股流动性吃紧,其账上货币资金有656.85亿元,较2021年末下降21%,不足以覆盖短债。并且,绿地控股的资金处于房地产和建筑板块下子公司或项目层面,被限制在监管账户中,无法用于偿还控股公司层面债务,公司存在一定短期偿债压力。
上海最大房企
1997年,绿地已成为上海房地产的龙头企业,同年以张玉良为首的绿地职工持股会成立,并斥资3020.43万元获得绿地18.88%的股份,由此绿地从传统国企变身为股份制公司。之后,张玉良陷入了一段与国资力量长达28年的“博弈战”,2014年绿地房地产销售额超越万科,登顶“宇宙第一房企”。
当年8月,绿地控股正式借壳上市,上市首日市值高达3054亿元,超越了万科,成为当时A股市值最高的房地产企业。
“绿地式混改”至今仍是商业社会中具有代表性的混改案例,作为混改中的“胜出者”,以张玉良为首的职工持股会,在上市后一直稳坐第一大股东的位置,同时又让绿地能以国资参股的的身份在日后的发展中获得资源倾斜。
随后,绿地提出"大基建战略",持续加码建筑及相关产业的业务,使得其基建产业规模快速提升,并在2020年之后营收规模首度超过房地产业务。
近年来,绿地控股相继控股了广西建工、贵州建工、江苏省建、西安建工等各地建工集团,在中国新型城镇化及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机遇下,大基建板块发展迅速,业务范围覆盖和规模已相当大。